手抬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你可能是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候群是什麼?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抬手穿衣服時肩膀刺痛?拿東西過頭時肩膀卡住、疼痛?甚至半夜因為肩膀不舒服而睡不好?小心,你可能正受到「肩夾擠症候群」的困擾。
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是最常見的肩部疼痛原因之一。它指的是當手臂抬高時,肩膀內部的肌腱與滑囊被擠壓在兩塊骨頭之間,產生疼痛與發炎反應。
肩夾擠的疼痛區塊有一定的範圍,手離身體約45度開始產生痛感,手臂高過肩,反而又不痛了。這是因為肩關節由多個結構組成,包括肱骨(手臂骨)、肩胛骨、鎖骨、以及圍繞關節的肌肉與韌帶。
當我們抬高手臂時,肱骨會往上移動,而在它與上方的「肩峰」(肩胛骨的一部分)之間,有一個狹小的空間,稱為肩峰下空間(subacromial space)。這個空間裡住著一些重要的軟組織,包括:
- 棘上肌肌腱(旋轉肌群之一)
- 肩峰下滑囊(幫助肌腱滑動的液囊)
- 部分韌帶與其他組織
當這個空間因某些原因變得過於狹窄,例如肌肉不平衡、骨刺、姿勢不良或反覆性使用,就會導致上述的軟組織被「夾住」或「磨擦」,反覆受壓,久而久之導致慢性發炎、腫脹、疼痛,這就是所謂的「肩夾擠」。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扇門(肩峰)與地板(肱骨頭)之間夾著一條水管(肌腱),每次你開關門時,這條水管都被壓住,久了當然會損壞。這就是肩夾擠發生的原理。
肩夾擠常見的症狀
- 手舉高超過肩膀時會痛
- 睡到一半肩膀痛醒,尤其側睡更明顯
- 背後抓癢、綁內衣或摸不到背後
- 肩膀感覺卡卡,甚至聽到喀喀聲
- 疼痛多集中在肩膀前側或外側,延伸至上臂
為什麼會發生?
肩夾擠產生的原因包括:
- 姿勢不良:長期駝背、聳肩,會改變肩胛骨與肱骨的對位,讓肩峰下空間變窄
- 肩胛穩定不足:肩胛骨若無法穩定、正確引導手臂動作,容易造成肌腱偏離正常軌道,增加摩擦
- 肌力不平衡:前側肌群(胸肌、前三角肌)過強,後側穩定肌群(菱形肌、下斜方肌)無力,導致動作失衡
- 過度使用:重複性動作如投球、搬重物、反覆高舉手臂,會使肌腱與滑囊發炎腫脹
- 老化與退化:中年以後肌腱本身結構退化,肩夾擠發生率上升
- 骨刺或天生結構異常:先天的肩峰形狀呈鉤狀,使得肩峰下的空間較小,或長骨刺較容易夾擠
常見治療方式
- 物理治療介入:徒手治療、運動訓練、關節活動鬆動術
- 肌力重建訓練:特別強化肩胛穩定肌與旋轉肌群
- 正確動作再教育:矯正日常抬手、拿物方式
- 熱敷、超音波治療:幫助舒緩急性疼痛
- 避免誘發動作:暫停過度抬高手臂的活動
日常保健小撇步
- 保持挺胸、肩膀放鬆,避免長時間駝背
- 工作時每小時休息並活動肩膀
- 提重物時避免直接過肩舉起,可彎手肘靠近身體搬運
- 側睡時可在手臂下墊枕頭,減輕壓力
- 若疼痛反覆發作,請及早就醫評估
別讓肩膀的痛,限制了你的生活與自由。肩夾擠是可以被改善的,只要你願意正視它、理解它,並且採取行動,疼痛將不再成為你的日常。
舒適美優物理治療所,「深耕社區、關懷里民、專業衛教、推動健康」,透過精密的測量儀器搭配扎實的臨床經驗,為每個需要幫助的顧客,逐步實踐健康生活,提供客制化量身打造的訓練、復健與治療方案。
FACEBOOK粉絲團: 舒適美優物理治療所
🔺圖文資訊僅供衛教參考,保養計劃與結果因人而異。
⭕ 體外反搏保養適應症:
1、慢性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衛福部核可)
2、充血性心臟衰竭
3、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的患者的術後治療
4、與缺血性漬瘍、休息痛或跛行有關的周邊動脈疾病
5、糖尿病供發的周邊動脈疾病或可能與動脈供應不足有關的其他狀況,包括夜間腿部抽筋和/或糖尿病壞疽
6、靜脈疾病,包括預防深層靜脈血栓性靜脈炎
7、用於健康患者,以提高血管擴張、增加氧氣攝取量和增加血流
❌ 體外反搏保養禁忌症:
1、在體外反搏系統施作前6週內進行過任何手術
2、在體外反搏系統施作前1至2週内接受心臟導管插入術。
3、未控制的的心律失常或可能干擾體外反搏系統充氣與放氣觸發的控制型心律失常。
4、雙腔心臟臟起搏器患者,其中心房起搏可能干擾體外反搏系統充氣的時間序列(需在施作前解決)。
5、主動脈瓣閉鎖不全(返流可能妨礙舒張期增強)。
6、嚴重的肺部疾病。
7、限制性的外周血管疾病,特别是涉及骼股動脈的情況。
8、深靜脈脈血栓性靜脈炎(存在血栓栓塞風險)。
9、心率低於每分鐘35次或高於每分鐘125次的患者(此類患者需在接受體外反搏系統施作前進行評估和處理)。
10、存在局部感染、肢體血管炎或腹主動脈瘤的患者。
11、懷孕女性及未提供陰性妊娠測試結果的育齡女性。
12、受施作肢體上有燒傷、開放性傷口或骨折的患者。